美国一些战略圈子里的人最近有点想不通,甚至开始感到绝望。战略专家阿什利·特利斯在7月份的一份内部报告里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他写道:“美国已没希望了,因为遇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力量”。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华盛顿精英层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困惑:为什么我们用了所有老办法,却感觉拳拳都打在棉花上?
这套老办法,过去一百年里屡试不爽,曾经支撑美国霸权的三大支柱,如今却都在发出刺耳的断裂声。这背后不是因为工具钝了,而是因为面对的对手,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首先是军事这根大棒。美军依然拥有11艘航母和遍布全球的800多个军事基地,纸面实力无人能及。但这支力量在阿富汗折腾了近二十年,烧掉了两万亿美元,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军。事实证明,强大的军事机器并不能保证胜利,尤其是在一个意志坚决的对手面前。
经济手段同样开始失灵。关税大棒挥向中国,结果是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飙升,普通家庭每年要为物价上涨多掏1200美元。更要命的是,金融制裁这把最锋利的刀,砸向俄罗斯后却意外加速了全球的去美元化进程。中俄之间超过一半的能源交易已经改用本币结算,连沙特都带着37个国家启动了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至于意识形态,那套“美式梦想”的故事更是讲不下去了。联合国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里,美国掉到了全球第41位,甚至排在了古巴的后面。当底特律的流浪汉在寒风中发抖,当一个普通家庭会因为一张医疗账单而破产时,这个梦想就成了一出黑色幽默。
华盛顿算不明白的三个变量
美国的工具箱之所以失灵,是因为它遇到的挑战,超出了以往所有对手的范畴。俄罗斯的军事智库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美国这次遇到的,是世界近代史上前所未见的崛起力量,其背后有三个华盛顿的战略模型算不明白的变量。
第一个变量是规模。历史上,无论是大英帝国,还是后来的苏联与美国自己,其人口巅峰时期也就在三亿左右。而中国,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拥有14亿人口体量的国家实现全面崛起。这种规模所能释放的能量,是美国的好几倍,更是苏联无法比拟的。有西方智库甚至悲观地认为,中国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超级大国,因为未来再也不可能出现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走上同样的道路。
第二个变量是产业。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源泉是其产业基础。中国现在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的工业门类,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的35%,是美国的两倍。这种全面性意味着它几乎无法被“卡脖子”。当特斯拉需要把部分产能转向墨西哥时,上海的超级工厂依然在全速运转。苹果的供应链离不开郑州的富士康,更离不开珠三角那张绵密到可怕的精密零件网络。美国智库测算出的中国造船能力是其232倍,这个数字背后是产业深度的鸿沟。
第三个变量,也是最核心的,是文明的韧性。美国和苏联的广阔土地,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中拼凑起来的。而中国的核心疆域,是历经五千年、几十个朝代反复融合塑造的结果。这种向心力,在清末被西方列强联合入侵时都没能打散。这种深植于血脉的凝聚力,使得14亿人能高度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爆发出万众一心的力量,这是任何一个多民族移民国家都难以想象的。
两条截然不同的国民轨迹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最终体现在了两国国民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上。当华盛顿的国会山里,两党议员为了预算吵得不可开交,导致特朗普和拜登的关税政策来回翻转,让企业主无所适从时,中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计划。
在美国,社会撕裂的后果由普通人承担。贫富差距达到历史峰值,最富有的1%人群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过了中下层90%民众的财富总和。中产阶级像一个被戳破的气球一样快速萎缩,年轻人只能依靠透支信用卡来维持基本生活。人均预期寿命连续三年下滑,枪击案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阿富汗战场的阵亡总数。
新冠疫情更是将这种系统性的溃败暴露无遗。当费城的医院走廊里摆满了尸体袋,当得州的年迈患者因为呼吸机短缺只能在家中等死时,美国政府却在忙着向中国甩锅。公共卫生专家兰德里根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在过去三四十年里系统性地忽视了公共服务,疫情只是揭开了这个脓包。”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2017年至今暴跌了10个百分点。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当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视频在网上刷屏时,深圳企业的仿生机器人已经开始在街头巷尾送货上门。当硅谷的精英们还在沉迷于元宇宙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时,深圳的企业一年就新增了2.8万项硬科技专利。这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追赶,让西方感到心惊。
所以,我们再回头看阿什利·特利斯的那句话,或许就能理解其中深深的无力感。华盛顿智库的灯光依然会彻夜长明,但再精妙的战略设计,也无法缝补一个撕裂的社会。白宫幕僚们再多的紧急会议,也解决不了今年就将突破35万亿美元的国债,以及每年为此需要支付的高达1万亿美元的利息。
历史上,霸权的更替如同潮起潮落,但这一次截然不同。这并非又一个新兴强权的挑战,而是一个古老文明带着百年苦难磨砺出的清醒与坚韧,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它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那些不断攀升的经济数据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突破上,更体现在14亿普通人脸上那份对明天越来越笃定的神情里。这,或许才是历史天平最终倒向哪边的真正砝码。
地方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