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遥 张霰 赵娇莹 路钦淋
“铲车书记”“哑嗓书记”“长腿书记”“哭鼻子干部”……这几天,河北兴隆、滦平、阜平等地遭遇强降雨受灾的信息备受关注,有几位村支书和基层干部转移群众的短视频爆火,引得网友频频点赞,还给他们分别起下了不同的“外号”。
被叫作“铲车书记”,是因为方太口村党支部书记李风国开着铲车在一人高的洪水里往返救人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保定市阜平县王林口镇方太口村地势北高南低,村子东南角的7户居民家里全是老人、妇女和儿童。7月25日晚,眼看水位上涨迅速,李风国当机立断,带领村干部把铲车当“救生艇”,去搜救被困群众。
救援过程中,李风国跳铲车、爬房顶、进农家,将一个个等待救援的群众背进铲车,直到安全护送到地势较高的村委会大院。整整5个小时,李风国和村“两委”班子、抢险队员共30多人,一共安全转移出村民和附近企业员工200人,无一伤亡。
“这铁家伙平时铲石头,今天救人命。”洪水退去后,有人问李风国当时怕不怕,他指了指铲车上的划痕说,“怕啥?这铁疙瘩比我结实,老百姓的命比铁疙瘩金贵。”
不同的战场,基层干部们有着同样的坚守和勇气。在距阜平县几百公里的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六道沟村,“哑嗓书记”商桂福只要一出现,受灾村民们就感觉特别安心。
7月28日凌晨,连续的强降雨导致六道沟村发生灾情,道路和房屋被山洪冲毁,村民出现伤亡。村支书商桂福连续二十多个小时没合眼,他焦急地在暴雨中穿梭,一家一户确认村民情况。暴雨山洪肆虐中,他的手机不慎掉进水里被冲走,腿也在趟水时被划破,伤口很快开始流脓肿胀。长时间的呼喊,让他的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话。
五天后记者采访他时,正赶上新一轮降雨即将来袭,全体村民都已转移至安全地带,可商桂福的嗓音却依然沙哑:“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后面的事还多着呢,一刻也不能松劲儿。”
如果说“哑嗓书记”是用声音传递着守护的决心,那么另一位“长腿书记”则用脚步丈量出基层干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
受强降雨影响,7月28日凌晨,承德市兴隆县上石洞乡下辖的9个村先后与乡里失去联系。
“当时心里一万个不放心,必须要去看看这些村咋样了。”上石洞乡党委书记曹佐峰28日下午从乡里出发,靠着一双腿翻山涉水,逐个村去探查情况。最终在30日中午抵达最远的失联村米铺村,确认各村群众安全后,他才松了一口气。这时,曹佐峰的衣服已经破烂得不成样子,腿上也满是划破的伤口。
总计近40公里破损的山路,“长腿书记”冒着生命危险,将安心送到了受灾群众身边。而一位年轻的“哭鼻子干部”在危难时的几次流泪,让人看到了基层干部藏在坚强后的柔软。
7月26日,暴雨黄色预警持续发布后,承德市滦平县启动Ⅲ级防汛响应,马营子满族乡干部王振宇和同事来到南台子西沟村做群众转移工作。这位28岁的小伙子工作经验还不丰富,但他认准了一个理儿:“绝不能拿老百姓的生命冒险,得赶快通知村民马上转移。”
“大娘,赶紧走吧,别在家里待了,这里太不安全!”有年纪大的村民觉得自家地势高,说什么也不肯走。王振宇和同事就冒着雨一趟趟上门劝说,他急得直跺脚,眼泪都流了出来。
看到这个小伙子动真格了,村民们的心也软了下来,终于不再观望,全部安全转移到村委会。当晚,就有转移村民的家被洪水冲毁,大家这才感到后怕,不住口地感谢王振宇和他的同事。
8月1日傍晚,正在滦平县于营子幼儿园临时安置点统计房屋受损情况的王振宇,被南台子西沟村转移来的常秀兰大娘一眼认出。常大娘拉着他的手说:“多亏了你这小伙子,没有你,我可能就出不来了!”这一刻,当着记者的面,王振宇又哭了。
在这场与大自然的硬仗中,一个个带着泥土气的“外号”,让我们看到了老百姓心中的“主心骨”是什么模样。“铲车书记”的铁肩、“哑嗓书记”的呐喊、“长腿书记”的脚步、“哭鼻子干部”的泪水,他们没有惊天壮举和豪言壮语,只是在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回答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命题。
雨过天晴后,村庄在阳光下渐渐舒展。但这些故事不会被遗忘,它们就像一粒种子,扎根在百姓心里,终将化作重建家园的力量。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长城网
地方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