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共和国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中,各领域均涌现出无数的劳动楷模。安徽籍的全国三位女劳模——马毛姐、龙冬花、李秀英,便曾荣幸地多次受到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亲切接见与关怀鼓励。值此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精选了这位伟大领袖与安徽女劳模之间温馨互动的生动片段,共同缅怀那段感人肺腑的温暖往事。
马毛姐,这个名字由毛泽东亲自所赐,他赠予她的寄语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位于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的美虹社区内,居住着一位举止谦逊、出行依赖轮椅的慈眉善目老人。她便是赫赫有名的渡江英雄、七一勋章得主——马毛姐。
1935年9月,马毛姐在无为县(现无为市)的马家坝村一个家境贫寒的渔民家庭中降临人世。她的母亲辛勤孕育了13位子女,然而,仅有8位幸运地存活下来。马毛姐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因此,家人与邻里都亲切地称她为“马三姐”。
“我要送解放军渡过长江,直捣南京,去捉拿蒋介石!”随后,她跟随哥哥来到动员大会,勇敢地报名加入了渡江突击队。
在国民党军队撤退至江南之际,他们携走了大量木船,导致无为地区的百姓家中仅存少数船只得以隐蔽于港汊之中,或是沉入河床与塘底,方幸免于被掳走。为了协助解放军筹集必要的船只以运送官兵,马毛姐不仅亲自及哥哥报名,还积极协助解放军与区乡工作队,逐户走访,说服村民打捞出沉没的船只,助力运送解放军。
图片
4月20日的夜晚,百万雄师的人民解放军在千里长江之畔,分三路蓄势待发,准备发起强渡。上万名船工严阵以待,纷纷踊跃投身于运送战士的划船任务之中。年仅十四岁的马毛姐,因年纪尚幼,解放军首长并未允许她随队划船。然而,她却固执地躲进岸边芦苇丛中,趁着强渡开始、船只刚刚离岸的瞬间,机智地撑起长篙,跃上自家的小船。马毛姐与哥哥并肩划桨,与其他三只船组成渡江突击队,承载着三十余名解放军战士,勇往长江南岸进发。哥哥负责扯帆,妹妹则掌舵。当船只驶至江心,敌人的炮弹突然袭来,不仅击沉了旁边的小船,还击中了马毛姐的右臂。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马毛姐高声呼喊:“哥,快冲过去,否则我们也会被炸沉!”受伤与疼痛并未让这个勇敢的小姑娘退缩,她毅然从破旧的衣服上撕下几条布条,简单地包扎了伤口,然后咬紧牙关,继续奋力划船。最终,她和哥哥一同将第一批突击队员安全送达对岸。
在解放军登陆点不远的区域,敌军构筑了一座坚固的碉堡,子弹如雨点般从那里射出。正当战士们尝试炸毁碉堡却因距离过远而力不从心之际,马毛姐再次挺身而出,坚定地说:“我能够引领你们前往!”得益于马毛姐与哥哥曾遭受敌人拘禁,被迫在南岸修建工事,她对于敌军阵地及其周边地形了如指掌。于是,她迎着枪林弹雨,巧妙地引导战士们抵达碉堡近旁,助力突击部队成功摧毁了碉堡。那一晚,马毛姐往返于长江之间达六次,将三批解放军运送至对岸,归途中更是救助了多名落水的战友。
图片
在渡江战役胜利落幕之际,无为县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盛会。马毛姐荣膺“渡江战役一等功臣”及“支前模范”的崇高称号。盛会结束后,她头顶鲜艳的大红花,骑乘着枣红骏马,在县城中巡游一圈,一时间,百姓皆知马毛姐已蜕变为民族英雄。她的英勇事迹后来更被改编入剧本,电影《渡江侦察记》中那位妇女主任的形象,正是以马毛姐为蓝本塑造的。
1951年,马毛姐应毛泽东的盛邀,赴北京参加国庆庆典。10月3日晚,中央领导与来自各地的观礼代表一同观赏戏剧。马毛姐未曾料想,自己竟然有幸坐在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演出即将开始,周恩来轻声向毛泽东介绍道:“主席,这位便是您所邀请的渡江英雄。”毛泽东亲切地握住马毛姐的手,询问她的名字。这一突如其来的提问让马毛姐有些慌乱,她结巴着回答:“我姓马,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所以大家都叫我‘三姐’……”此时,在场的陈毅幽默地插话道:“原来您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英雄啊!”
在次日,毛泽东亲自邀请马毛姐至中南海官邸共进晚餐。用餐间,毛泽东提议:“我看可以给你取个名字,你姓马,我姓毛,不如就叫你马毛姐,你觉得如何?”马毛姐听闻此言,心中激动难以言表,只是连连点头,并向毛泽东鞠躬致谢。她回忆起当年在渡江战役中被授予“一等功臣”称号时,因她年幼且尚未有正式名字,战友们便临时在她名字栏填写了“马小姐”。如今,她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正式名字——“马毛姐”。
图片
“毛姐:勤学不辍,日有精进。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月四日。”
图片
马毛姐与孩童同处。
“勤学不辍,精进不休”的格言,自那日起便在马毛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54年6月,她自豪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翌年,马毛姐完成了巢县(今巢湖市)速成中学的学习,毕业后,她秉持从基层起步的原则,满怀热忱地投身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请把马毛姐叫来……”在合肥的稻香楼宾馆,马毛姐又一次与毛泽东重逢。时光荏苒,转眼已过七年,当年那位主席为她取名时的十六岁渔女,已蜕变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工厂女工。令马毛姐倍感惊喜的是,主席竟能够一眼认出她。在这次交谈中,毛泽东语重心长地给予她鼓励,叮嘱她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争当模范,成为他人的榜样……
尽管时光荏苒,已过去70余载,然而,那位伟大领袖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依旧闪耀着不朽的光芒。这八字箴言,不仅始终激励着马毛姐奋发向前,更激发了无数代学子为国家建设而努力读书的壮志豪情!
龙冬花:她的肖像与毛泽东的合影被广泛印制于年画之中,而她的英勇事迹亦被收录进小学的教材之中。
1929年,龙冬花在安徽桐城的一个贫瘠农民家庭中呱呱坠地。幼年时,她便失去了父亲的庇护,随后被送往贵池乌沙夹,成为了一名童养媳。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她毅然投身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社会活动中,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当地的一名活跃分子。龙冬花,作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的杰出代表,曾多次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性会议,共计18次,其中有13次有幸与毛泽东主席面对面交流。
图片
龙冬花青年时期。
“龙冬花,这12万人口、十几万亩耕地的秋浦圩,就交给你守护了!”于是,年仅23岁的龙冬花带领着一百多名壮士和八十部水车,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连续十天十夜未曾休息。在那段日子里,只要有人疲惫不堪,便会有人上前替换。一次巡查中,龙冬花发现一处围堤出现了险情,她迅速跑回家拖出一块大门板,及时堵住了缺口,并用身体支撑着门板。终于,江堤得以保全!区委书记将一张党员登记表递到了龙冬花的面前,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龙冬花荣获了安徽省劳动模范的称号。次年,她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尾声时,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与会代表,龙冬花有幸受到了毛泽东的亲自接见。
1954年,长江流域遭遇了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圩堤相继坍塌。众多村民被迫爬上屋顶、攀上树梢,期盼着救援的到来。时任柳城乡乡长的龙冬花,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汹涌的洪水之中划着小舟,迎着滔天巨浪,勇敢地营救被困的乡亲。她先后救出22人,并抢救出大批粮食。龙冬花的英勇事迹令乡亲们深感敬佩,她被亲切地称为“不要命的”龙恩人。同年秋季,龙冬花被省里推选至北京,参加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在会议期间第二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待会儿毛泽东可能将接见代表们,若他与你握手,可别急于松手,我打算为你和毛泽东先生拍下一张照片。”果不其然,毛泽东真的开始接见代表们。龙冬花走上前去,紧握住毛泽东的手,那一刻,她顿觉一股暖流在全身流淌,既感到幸福又有些紧张,记者的话早已被抛诸脑后。待记者按下快门,毛泽东已转向与其他代表握手。对此,龙冬花深感懊悔。
夜幕降临,周恩来于怀仁堂设宴款待政协委员。当毛泽东及中央领导步入会场,在座委员纷纷起立致敬。周恩来途经龙冬花身旁,微笑着问道:“同志,贵姓大名?贵乡何处?”龙冬花应声答道:“周总理您好,我叫龙冬花,来自安徽贵池。”周恩来听闻此言,显露出惊喜之情:“哦,原来是龙冬花同志,我们早闻您在抗洪救灾中的英勇表现,非常 commendable。”龙冬花略显羞涩地微笑,对周恩来表示:“是的,总理,那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感谢您的认可。”
图片
龙冬花敬酒给毛泽东。
“主席,这位是安徽贵池幸福农业社的社长龙冬花,在抗洪救灾中表现非凡。她代表农业界向您敬酒。”毛泽东正专注地审阅代表名单,听闻此言,立刻放下手中的纸张,起身与龙冬花握手,面带微笑,连连点头,亲切地说道:“我早闻你的英勇事迹,做得相当出色。我一直期待有机会能亲自见你,今日终于如愿以偿。”得到毛泽东的认可,龙冬花欣喜若狂,甚至眼眶泛红,激动地回应道:“主席,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和信仰。感谢您的赞誉,今后我必将更加勤奋。”
“你们二人都很出色,那我就再饮一杯。”龙冬花再次举杯。新华社摄影记者迅速捕捉这一刻,定格了这历史性的瞬间,使其成为永恒。如今,我们看到的照片中,毛泽东与劳模龙冬花紧握双手,眼中充满慈爱,展现了这位人民领袖对农业和农民的深厚情感。
那幅记录龙冬花向毛泽东敬酒场景的巨幅照片,曾广泛刊载于《人民日报》等全国诸多知名报刊。她作为新中国农村女性的杰出典范,其感人事迹亦被收录进那个时代的教科书之中。
1956年的一个寒冷冬日,时任安徽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的张建中匆匆赶至芜湖,特地邀请著名画家邓晶瑜挥毫创作一幅年画。而这幅年画,便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毛泽东接见龙冬花》。邓晶瑜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特地前往合肥,与相关同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随后,他又深入贵池,沉浸生活一周,并走访了龙冬花周围众多群众,最终在次年春节前夕,成功完成了这幅《毛泽东接见龙冬花》年画。该年画先后再版两次,印数超过百万张,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将它悬挂于厅堂之中。自此,龙冬花的名字在安徽城乡乃至全国范围内广为传颂。
李秀英回忆道,毛泽东主席欣然应允,亲笔为她题签,自此,这份珍贵的签名便成了她视若瑰宝,代代相传的“传家之宝”。
1927年,李秀英诞生于阜阳市颍上县慎城镇的五里墩坊。年幼之时,仅4岁,由于舅舅的家庭并无子女,她便被过继至新集镇的舅舅家中,随之改姓李,并承袭了“秀英”之名。
李秀英自幼在颍河、淮河流域度过,亲眼目睹并深受洪水灾害的侵扰。1938年,洪水肆虐,家中房屋的墙头被巨浪冲垮,她险些被迅猛的洪水卷入颍河坝中。在生死攸关的瞬间,强烈的求生本能驱使她紧紧抱住了一棵大树,才得以幸免于难,免于葬身汹涌的洪流。1944年,家中以雇佣帮工为名,接纳了一位上门女婿。婚后第二年,李秀英迎来了她的大女儿。然而,1946年5月,她的丈夫在新集镇乘船返回杨楼孜途中,却不幸“失踪”(后来方知是被国民党部队征召为壮丁)。那时,李秀英怀有身孕,第二个女儿尚未出生,她只能与父母共同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
图片
◆李秀英。
1949年,安徽地区迎来了解放的曙光。新中国的诞生,为李秀英一家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她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于基层妇女工作之中。1950年夏季,淮河流域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庄严号召。当这一消息传到淮河岸边李秀英的耳中,她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牵头组织了由26位姐妹组成的“女子民兵突击队”,投身于治淮的伟大工程。尽管这支队伍全部由女性组成,但她们在劳动中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她们不惧艰辛,不避劳累,无论是铺设轨道、挖掘泥土,还是推拉独轮车,她们的辛勤付出不逊于男子。李秀英更是以身作则,成为了工地上当之无愧的“女汉子”,日夜坚守在第一线,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她的突出表现,使她有幸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住,没有我的命令,不得让她出院!”然而,尚未痊愈的李秀英还是悄悄返回了工地。同志们劝她回家休息,但她却笑着回应:“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现在河还没有治理完毕,我怎能安心在家中休息呢?”
图片
李秀英获奖表彰。
因工作卓越,李秀英先后荣获水利部颁发的“特级治淮劳动模范”和“治淮一等功臣”称号。在治淮工地上,她的先进事迹被治淮指挥部广播站多次宣传报道,李秀英的名声传遍各地,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劳动模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地来到工地,为拍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部纪录片,将李秀英作为核心拍摄对象,记录下了她在治淮一线辛勤奋战的珍贵瞬间。年轻的李秀英容貌秀丽,她的青春风采甚至被选为1951年第9期《人民画报》的封面,使她成为全国闻名的“女明星”。
1951年秋季,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秀英受邀赴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会议落幕的清晨,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等自主席台步下,与农业劳动英雄们热情握手。行至李秀英的座位旁,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位是特级治淮模范李秀英。”毛泽东点头微笑,紧紧握住李秀英的手,温暖地问候:“秀英同志,你好。我认识你,你和无数投身治淮的群众一样,都是国家的功臣。我要向你表示谢意。”随后,他关切地询问:“淮河治理情况如何?”李秀英立即逐一作了汇报。那一刻,李秀英内心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感动:即便日理万机,毛泽东依然牵挂着淮河两岸的百姓,我们怎能不竭尽全力,治理好淮河呢?怀着这样的信念,李秀英突然间勇气倍增,急忙双手将《治淮工程纪念册》笔记本和钢笔献给毛泽东,诚恳地说:“主席,请您签名留念!”
图片
毛泽东签李秀英名。
毛泽东欣然应允,微笑着接过那本笔记本,随即坐在了第一排靠近走道的座位上。他轻轻翻开本子,握紧钢笔,认真地在扉页上为李秀英亲笔题下“毛泽东”三个大字。瞬间,会场内的摄影记者捕捉到了这一幕,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了毛泽东为李秀英签名的那份珍贵瞬间。在毛泽东漫长的一生中,虽曾多次为人签名,但如此自然而又充满温情的时刻实属罕见。李秀英,无疑是那个最为幸运、最为幸福的人。“毛泽东”三个字,笔势流畅,力透纸背,不仅留在了笔记本上,更深深地刻在了李秀英的心中。
在那一晚的妇女代表聚会晚宴中,邓颖超、钱正英与李秀英一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这次,李秀英荣幸地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并幸运地得到了他的亲笔签名,这给了她巨大的鼓舞。自此,那本承载着毛泽东签名《治淮工程纪念册》的笔记本,以及那张毛泽东低头挥毫、李秀英一旁满怀期待的神情鲜明的黑白照片,便成了她随身携带的珍贵之物。每当提及这段往事,李秀英都满怀激动地表示:“这股力量无形而强大,有了毛主席的勉励,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我都将努力成为模范,发挥表率作用。”在李秀英眼中,这本笔记本见证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民而战的坚定决心,也映射出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勇气。毛泽东的签名,不仅是给予她个人的激励,更是对淮河两岸人民的鼓舞。
随后,李秀英将毛泽东主席亲笔题签的笔记本扉页小心地取下,并将其庄重地镶嵌进一个金色的相框之中,视作世代相传的“家宝”,此物激励着全家人持续奋进,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前行的力量……
地方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